市民政局“慈善+社工+救助”推进服务类救助高质量发展
  • 信息来源:市民政局
  • 发布日期:2024-07-05 10:37
  • 浏览次数: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困难群众需求和基层救助服务能力提升,以创建服务站点、创优服务内容、创新服务项目为重点,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培育了一批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双示范站点,选树了一批示范社工,梳理了一批示范案例,形成了“慈善+社工+救助”服务模式,持续擦亮“泰有爱”救助服务系列品牌。

优政策、建平台、强队伍

筑牢救助服务发展基础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泰州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率先将慈善社工站建设纳入全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明确列支社会救助资金的3%用于购买慈善社工站救助服务,持续推进“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并制定《泰州市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实施办法》,明确政府购买救助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购买流程等内容,同时,进一步完善《泰州市区“泰有爱”慈善和社会工作站奖补意见(试行)》,明确每年投入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资金各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慈善社工站给予资金扶持。

二是加强智慧救助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数智赋能,建成市智慧救助平台,实现全市社会救助掌上申请、全程网办。建立全市统一、多级互联、部门共享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库,将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强化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形成低收入人口精准数据画像,为开展救助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开发救助服务质量评价模块,采用工作和服务人员账户实名制,对全市“双站”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救助服务流程及时跟踪、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为“双站”规范化救助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强化社工人才储备。连续4年开设“凤城社工”云课堂,开展社工免费培训超11万人次,鼓励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过“扩量、提质、增效”实施实务型人才培养工程,全市持证社工8030人。实施“彩虹桥”社工督导人才培养项目,培育本土社工督导人才12名。建立“以驻站社工为核心、持证社工为骨干、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慈善社工站人才梯队,明确慈善社工站人力成本可以占服务项目总经费的80%,截至目前,全市乡镇(街道)慈善社工站配备专兼职社工455人。

抓项目、建示范、给奖补

提升救助服务发展动力

一是明确购买社工站救助服务内容,实施全市性困难群众走访关爱项目。制定《泰州市社会救助服务示范工作站建设方案》,明确政府购买慈善社工站救助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新申请救助对象入户核查、低收入人口关爱巡访、资源链接等专业社工服务三大类十五项具体服务事项。结合“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实施新一轮困难群众集中关爱走访,通过智慧救助平台进行派单、跟踪和评价,累计走访各类困难群众14万人次,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双站”走访2.3万人次,摸排发现各类安全隐患2172个,精神、智力残疾人监护缺失689人,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能力较弱家庭2038户,白内障患者405人,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他各类救助需求567个。

二是举办首届慈善社工示范项目大赛,强化社会救助项目扶持。聚焦低保、特困和“一老一小一残”等困难群体,重点发掘与扶持两类项目:第一类是目标群体需求明确、已落地有成效的创新示范“金子”项目,给予每个项目2万元奖励和后续跟踪督导,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类是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可落地有意义的优秀示范“种子”项目,重点扶持针对走访困难群众发现需求设计的项目,纳入泰州市慈善社工服务项目库管理,优先推介公益创投和“99公益日”筹款支持。经过项目申报、遴选、督导、述比等环节,最终评出创新示范“金子奖”15个、优秀示范“种子奖”5个,十佳示范“社工”10名,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干,有效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是开展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融合示范培训,组织“双站”示范评比与奖补。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组织举办全市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融合示范培训班,推进基层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融合发展、提升“双站”建设能力。市本级安排政府购买救助服务示范项目资金54万元,用于“双站”示范运行奖补,有效推动了“双站”健康发展。

防风险、强基础、创特色

擦亮救助服务发展品牌

一是守护行动取得成效。聚焦救助对象各类安全风险防范,实施“泰有爱·救在一起”守护行动,联合供电部门做好低收入人口用电安全保障和电费减免“免申即享”服务,分类处置用电安全隐患1036个;联合住建部门组织“燃精灵”志愿服务和“泰房安”专家服务团,更换燃气管阀200套,安装燃气泄漏保护装置280套,发放燃气灶110台,及时整改用气安全隐患617个;联合市慈善总会,为405名白内障患者链接“慈善光明行”医疗资源,提供免费治疗服务。针对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监护缺失问题,争取40万元慈善资金,支持靖江市斜桥镇和姜堰区三水街道慈善社工站开展兜底监护试点工作,切实织紧织密社会救助兜底服务保障网。

二是基层基础持续加强。基层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任务,全市城乡低保对象比2022年底增加312人。慈善资源募集能力持续增强,组织开展“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推介慈善项目17个,线上募集善款5736万元,鼓励引导132万人次爱心市民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三是亮点特色逐步彰显。泰兴市民政、慈善总会、乡镇(街道)以5:4:1比例分担“双站”经费,每年给予每个站点15万元经费补贴,并细化服务内容,明确考核细则,有效推动“双站”规范化运行;黄桥镇“双站”在所辖66个村(社区)设立80处社会救助观察点,结合驻站社工动态巡查,实现多点位静态日常巡查,确保镇区及周边村庄社会救助巡查“全覆盖、无死角”。姜堰区建立“区级指导、镇街落实、村居配合”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按照“多元化投入、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作”工作思路,统筹资金90万元用于鼓励购买专业救助服务,依托专业社工力量,推进慈善社工站从全覆盖到全规范;三水街道“双站”总结归纳救助服务体系,涵盖困难群众“三层、四色、四级”认定标准、救助服务“九项流程”和关爱走访“三重步骤”等内容,实现“双站”服务更精准、更务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