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清明新风尚:文明追思 绿色殡葬
  • 信息来源:姜堰区民政局
  • 发布日期:2025-03-31 13:31
  • 浏览次数: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近年来,姜堰区民政局积极推动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绿色、低碳、简约、安全的新风尚,让清明的追思更具时代内涵。

文明祭扫:新风拂面寄哀思

姜堰区民政局第一时间发布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旨在弘扬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具体倡议内容如下:

(一)文明祭扫:响应殡葬改革,摒弃陋习,不在路边、广场等场所焚烧纸钱及冥物,采用敬献鲜花等低碳、环保方式缅怀故人,也可拨打殡葬服务热线96444预约代祭扫。

(二)生态祭扫: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选择骨灰存放、撒散、深埋等绿色节地葬式葬法,提倡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设或缩小墓碑,不散埋乱葬、装棺再葬,不修违规大墓。

(三)节俭祭扫:传承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时多尽孝心,做到厚养薄葬。去世后不大操大办,党员干部带头树立殡葬新风。

(四)错峰祭扫:清明期间人流车流量大,建议在清明节前后10天祭奠,合理安排时间,提倡公交、骑行等环保出行方式,遵守交规,维护交通秩序。

(五)安全祭扫: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祭扫场所,不在墓区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听从现场指挥,注意自身和公共安全。

生态殡葬:绿色理念润人心

生态殡葬是姜堰区殡葬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骨灰江葬极具代表性。2025年3月23日,在市民政局的牵头策划下,姜堰区民政局组织开展了骨灰集体江葬活动,多户家庭选择让亲人的骨灰回归自然。活动当日,逝者亲属在姜堰区民政局的统一安排下,乘坐专用车前往指定江域。这一活动不仅免除了江葬直接费用,还为家属提供了周到服务。

除江葬外,姜堰区还积极推广多种绿色节地葬式,如骨灰存放、撒散、深埋,以及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同时,提倡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墓碑的规格进行合理限制,杜绝修建豪华墓、违规墓。这些举措让殡葬与生态和谐共生,让每一个生命的终结都成为大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让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姜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节俭治丧:美德传承扬新风

节俭治丧是姜堰区一直弘扬的传统美德。全区264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因地制宜制定《白事标准明白纸》,统一丧祭时限、丧事随礼等标准。推广“阳光宴会厅”做法,明确酒席规格,为农村白事操办提供规范聚餐点。全区殡葬领域延伸服务平均消费同比下降12.29%,集中守灵同比增长24.68%。“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亲人离世,不再追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丧葬形式,而是以庄重、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这种节俭治丧的新风尚,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政策引导:推动殡葬新变革

政策引导是姜堰区殡葬改革的有力支撑。姜堰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的相关部署,制定《关于在全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礼葬惠民”工作的意见》,明确丧俗改革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及时调整惠民殡葬政策,增加免费服务项目,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强化舆论宣传,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传播文明殡葬理念;致力于典型引领,发挥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全区殡葬领域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着殡葬新风尚不断发展。

宣传引导:营造文明氛围

利用微信、电视、广场等载体,制播丧葬礼仪示范流程短视频,推广以寄思会为代表的丧葬新模式和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新模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主题道德讲堂和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受众超1万人次,大力营造“移风易俗·礼葬惠民”的舆论氛围。同时,邀请本地流量明星、文艺能人创作并表演三句半、情景小品、快板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绿色清明》《云端的思念》《喜事新办》《人情减负笑开颜》等,深受群众欢迎,有效推动了文明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